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,中国的年轻选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如今,这些世界冠军受到了哪些奖励?他们的近况如何?在社会上产生了哪些影响?应该如何认识技能人才的培养?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“大国工匠”?
世界技能大赛是不是那种“难到没朋友”的国际大赛?是否注定只属于个别天才的“竞技技能”而非“群众技能”?争金夺银的背后,是否是“掐尖”后堆积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去培养,对提升职教整体水平并无裨益?对于上述疑问,业界人士均予否认,“世界技能大赛更接近于对技工教育内容的高标准考试,并非另起炉灶。”
“其比赛内容就是技工院校平时教学的内容,并非只是天分特别的人才能参与。”重庆技师万搏体育院长朱泉说,技能和智能有些许差异,兴趣、热爱和练习比智商、天分重要,“正所谓,熟能生巧。”该院是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和美发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,也是在西部唯一的基地。
朱泉介绍,赛前培训的投入确实不小,但对于学校的师资、硬件建设都具有长远影响,“如同火车头,能将整个专业更快地带到更高的高度。”以美发项目为例,除了专家、硬件等一般性投入外,花费最多的是真发头模、染料、剪刀等耗材。
“培训总结出来的成果和经验能被全行业学习借鉴,被引入课堂,让教学和业界保持进步。”朱泉说,大赛及其培训的价值之一,是在基地汇聚该行业最优秀的选手和教练,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,探索、提炼、总结出新技能,“意义完全超出了参赛的范畴。”
杭州技师万搏体育院长邵伟军的看法和朱泉不谋而合,“大赛考核的内容都是解决相关技术工种的技术问题,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相吻合。”
“我们不是为比赛而比赛。”他说,对于职业教育而言,世界技能大赛最大的启迪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,“必须学以致用,办学模式一定要和企业接轨,行业元素一定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,推进一体化教学,在学中做、做中学,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。”
他认为,大赛的评价项目能被职业院校转化为教学的模块,并可以借鉴其评分标准和评价学生的方式。“过去的考试强调结果,现在应改为强调阶段、过程,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解决问题。”邵伟军说。
在另一个角度,对于技校学生而言,大赛还能让自己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,只要努力钻研练习,“什么样的野百合都可能有自己的春天”。
“大赛选拔完全是基于日常教学。”朱泉说,学校每学期都有“活动周”,这也是大赛选拔的一部分,日常表现出众的,就有望赢得竞争。“层层选拔后,能进入培训队伍,其实就相当于在日常学习之外,再开一个‘小灶’。”
更重要的是,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大赛,不仅是高技能人才展示风采的舞台,其示范和带动效应更是全方位的。
“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大赛中获得金牌后,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、薪金收入,这让人们知道,学习技能的归宿,并非想当然的工作环境脏、收入少、地位低。”朱泉说。
“技工教育要能有更大的发展,需要老百姓改变其‘低人一等’的成见,不要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的‘华山一条路’。”朱泉说,“我们希望,能有更多优质学生前来技工学校就读,除了掌握技能,还能具备较好的综合素养,跟得上技术的不断进步。”
邵伟军同样认为,如能诞生出更多的“世界冠军”,将对技工教育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。“这样的冠军有助于改变部分技工院校存在的招生难、优生少的困境。”
【发布时间:2016/2/26 16:06:42 来源: 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技能中国】